0

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 工作体会与感悟【优秀9篇】

2024-2024年学前班教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

7744

范文

9

篇1:乡镇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彝族、布朗乡是我县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为巩固我乡“两基”成果,创建和谐教育,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XX年全乡共有17所小学,在校学生73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84人,教师5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84%。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0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12人,教师2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辍学率达:1.8%。

XX年全乡共有16所小学,在校学生75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41人,教师5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27%。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0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30人,教师2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2%,少数民族入学率达91%,小学辍学率达:0.27%。

XX年全乡共有16所小学,在校学生76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63人,教师5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0013%。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8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1人,教师2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1%,少数民族入学率达92%,辍学率达:1.23%。

**乡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利用群众会、家长会、广播、黑板报、等方式大力宣传,在这贫困民族山区得到良好了的落实。

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XX年起,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全部学生书费和杂费,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380人,人均12元每月。

XX年,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经费补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60人,生均28元,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720人,生均30.00元。享受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补助300人,生均100.00元。

XX年,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经费补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169人,生均230元,享受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补助300人,生均300.00元。

三、制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1、学校硬件设施较差。一是目前全乡善有一师一校学校7所,涉及学生200余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度较大。二是教育设施满足不了现在的教育水平,很难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智力开发。

2、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教师素质偏低,教法单一,对 “新课改”掌握不深,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上收不到良好得效果。二是教师力量不足,很多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大部分都在上两门以上的课程,致使自己的专长难以发挥。

3、学校软件设施较差。

4、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多数群众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导致学生对学习得兴趣不浓。

5、人民群众整体素质较底,经济意识淡薄。一是全乡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烤烟为主,而粮食、烤烟产量低,全乡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无法送子女到高一级学校深造。二是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支持力度不够。如很多家长在督导自己孩子的学习上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_工作体会_网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462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

中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阶段,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必须依靠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回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成就,正视农村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深入探讨适应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起步,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跨越。在这一历史跨越中,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到XX年年底,完成“两基”验收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比例达到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3.3%,同时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非普通高中学校的也占一定比例。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扫除文盲,中国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扫盲目标: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XX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XX年至XX年,中国青壮年文盲已经控制在4%左右。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16%,且危房多数集中在农村。经过30年的建设,到XX年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150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到3.6%。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老三室”改造工作不断深化,“新三室”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据统计,XX年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达到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农村初中专任教师达到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和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99.0%、96.0%和81.2%。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挑战

在新的发展观视野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要以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起点,不断梳理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服从和服务于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大局。

——农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农村教育体系,按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按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阶段上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农村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普通高中“一头热”的倾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县域看,农村教育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村级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县城、乡镇和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仅面临城乡间教育公平问题,而且面临县域内县城、乡镇和村不同层次间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村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凸现。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大量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镇谋求生活和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身份,在农村和在父母所流入的城镇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镇儿童差距悬殊,加之外界相应的支持措施不健全,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心理和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农村教师工作时间紧,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在许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一师一校的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要教一个或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科目的培训,其他科目的培训限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经费等而无法进行。这种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的空间,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页3]_工作体会_网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

理念之二:把校园建设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毋庸讳言,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深深地浸润了教育的质量观、评价观甚或政绩观,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所谓的应试“法宝”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并屡试不爽,在提高质量的“名义”下学生饱受过重课业负担之苦,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努力倡导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让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坦途,让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年轻一代在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倡导这一理念的出发点在于要切实改变传统教育“目中无人”的现象,努力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乃至任课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切实转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上来,让我们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在价值选择上切实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让我们的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和课业负担中真正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成长的主体。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页2]_工作体会_网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066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

制度改革之一:改革传统的教师学校“所有制”,积极推动区域性的校长与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努力实现师资资源的均衡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教师人事学校所有的制度,多数教师“从一(校)而终”。事实证明,这种制度十分不利于教育均衡化发展,不利于最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高度来理解师资制度化流动的重要价值,需要从推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理解师资制度化流动的长效意义。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城乡(学校)结对”、“名校帮扶”、“下乡支教”等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大力推进“定期轮岗”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相信这种“轮岗”制度的实施会具有越来越大的可行性。从今年开始,福建省教育厅将在一个县开展教师“县管校用”和校际流动的试点,尝试打破教师隶属于一所学校的传统格局,相信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开端。

制度改革之二:改革传统的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积极尝试跨区域尤其是跨城乡的学校“连锁”新机制,在制度层面上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学校作为一个单位,隶属于特定的行政区域,并且在人事、财政、业务等方面受到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制约。事实上,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已遭遇到这种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的诸多局限。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在推广杭州市“名校集团化办学”、衢州市柯城区“一校两区”等改革模式,积极引导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在优质名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实现“连锁办学”,旨在通过这种跨区域的“一体化办学”,将若干所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整合、重组与归并,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实践成效较为显著。随着这些跨区域、跨城乡的体制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在诸如人事流动、经费使用等方面碰到一些制度性的障碍。

制度改革之三: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新的背景,根据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这一新的任务,积极探索“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考核评价新思路。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是针对“点”的考核与评价,即针对“一位”教师、“一所”学校、“一个”单位。浙江省为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已提出“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新要求,即在发展上着眼于“区域”,在考核评价上强调“联动”或“捆绑”。例如,对城乡“结对”学校的考核不再分别进行,而是“捆绑”在一起来进行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虑,也有许多人建议在评定高级职称或荣誉称号(如特级教师)时应作出“成功培养出一名以上农村青年教师”这样的硬性规定。诸如此类的评价制度改革,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不仅越来越迫切,而且也越来越重要。

理念突破

教育发展的本源问题是理念问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与禁锢,推动农村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在理念上服从“效率至上”的法则,在机制上凸显“标准划一”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物化形态是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班级授课制,基本上是按照内容统一、进度统一、途径统一、方法统一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基于此,教育便成了学科知识的“传输带”,课堂便成了知识的“加工场”,教案便成了“施工图”,学生便成了按照既定“质量标准”待“组装”的“产品”。教育的这种“目中无人”的“批量生产”模式,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似已根深蒂固。也正是这种教育观,使得许多人热衷于依据统一的“质量观”来评价所有的学校,并且用统一的“办学模式”或“生产流程”来规范所有的学校,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

提振农村教育,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作先导,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实践中,要针对农村、农村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途径与方法,开创农村教育的新局面。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强调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高度重视并强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进程中努力贯穿以下两大理念:

理念之一:学校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品质”。办学思路的“标准化”倾向已越来越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羁绊,并导致教育走向迷途。学校之间不仅在校园布局和建筑风格上简单“克隆”,更严重的是在教育思想上简单“克隆”,已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了所谓的学校教育“同质化”现象。在此种逻辑作用下,一些人期望通过城市学校尤其是城市名牌学校在农村的大量“复制”来“发展”农村教育。但是,他们忘了农村学校有自己独有的发展历史、有自己赖于生长的地域文化。一旦农村学校的发展离开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就很可能因“水土不服”而被异化。所以,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鼓励、引导广大农村学校在充分借鉴、汲取其他学校发展经验的同时,能充分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所在区域的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不迷信、不盲从,努力塑造自己的办学“个性”,因地制宜地实现办学水平的有机提升。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乡镇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整改报告[页2]_整改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意见,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整改报告

(二)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积极培训山区学校教师。长期以来,我县教师进修学校陷入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而全县教师特别是山区亟待提高能力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师资只能外聘,培训场地只能租赁。县政府为改善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师进修学校从职教中心分离出来,由县教体局局长同志兼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增强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作用。二是积极为教师进修学校筹建独立的校址和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培训设施,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培训模式、培训方法,使之真正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山区教师素质的主阵地。四是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对山区乡(镇)教师进行轮训,反复锤练其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其业务素质。

(三)规范人事管理,杜绝离岗、替岗。为加强对全县教职工的管理,结合我县实际,依据《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县教体局建立了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严格系统内部人事管理。出台了《县教育系统教职工考勤制度》,成立了教师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教师考勤管理。一是对各类违规离岗、替岗、兼职教师发出通知,限期说明情况,并接受纪律处分。二是建立教师上岗考勤情况月报制度,小学以中心校为单位、初中以学校为单位每月将本单位教职工上岗出勤情况上报县教体局教师管理办公室,并按照《县教育系统教职工考勤制度》与工资待遇挂钩。这样,干与不干一样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各类违规脱岗人员也迅速上岗。这些措施保持了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打造了一支相对稳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山区教师队伍。

(四)以“两个论坛”为手段,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校长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抓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一是按照县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抓好山区学校校长和班主任的选拔和聘任。将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有管理经验、有奉献精神的同志选聘到山区学校领导岗位上任职。二是加强山区学校校长和班主任培训。对有事业心、有上进心的校长,派出外地学习培训。在此基础上,我县将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培训校长和班主任。三是我县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中小学“校长论坛”和“班主任论坛”。要求山区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全员参加论坛活动,通过论文评选、个人讲演、集中座谈、参观走访、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相互交流,总结管理经验,凝聚管理智慧,探索革新途径,共商山区学校发展大计,推动山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以“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山区学校办学质量。为加强山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县教体局开展了“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以校长论坛和班主任论坛为抓手,加强山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以师资培训为抓手,加强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推动山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以教育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会为抓手,推动山区薄弱学校加快发展;以教育创新为抓手,探索山区教育质量提升新途径。印发了《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评价指标及责任分工》,评价指标分为队伍管理、教育科研、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安全稳定五个方面,由分包领导和责任股室督导各项工作的落实。对山区学校全面考评,量化计分,推动了山区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倾斜教育资源,优化山区办学条件

(一)加快山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为将山区教育资源集约化,便于分散的学生上学和提高教育质量,结合山区生源分散的特点,县政府决定优先在山区乡(镇)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农村中小学定点布局调整工作,加快山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目前,常村、保安两个试点乡(镇)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正在健康运行,辛店、夏李两个乡的五、六年级学生也已实现寄宿。

(二)倾斜财力,优化山区办学条件。继续千方百计筹措教育资金,加大山区教育投入,继续坚持公用教育资源向山区学校倾斜,集中一切财力改善山区办学条件,加强山区学校硬件建设,逐步改善山区教育现状,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确保山区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全县教育的均衡、快速、持续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共2页,当前第2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_工作体会_网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146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

在教育公平成为教育核心诉求的今天,必须基于新的教育发展任务进行制度创新。

如何用新的思路来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亟需破解的新课题。

30年改革开放的宏伟进程,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巨大变化,令世界为之仰叹。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结构性、内涵性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增大,农村教育质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等新的价值诉求正面临挑战。如何用新的思路来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亟需破解的新课题。要破解这一课题,亟待在认识、制度、理念等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认识突破

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是原有教育发展思路造成的,不能用同样的思路来提振农村教育,需要在认识上有新的突破。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域广。因此,在建国以来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穷国办大教育”这一特定背景下进行的,并且实际上选择的是“重点先行”的发展思路,实施的是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正是这一教育发展思路造成的。因而,当前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需要在认识上澄清一些误区,实现新的突破。

认识误区之一:教育发展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借助“示范”或者“幅射”实现整体提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战略思路,这突出地表现为重点(示范)学校制度,即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经费相对拮据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在师资配备、经费划拨和设备添置等方面向少数优质学校倾斜,通过确保这些重点学校的发展来“示范”或带动其他学校。但是,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虽然这种以“点”带“面”的教育发展战略在国家财力不足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失为教育发展的一种权宜之计,但这种战略选择产生的“示范”或“幅射”作用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区部分学校率先受惠于这一思路,出现了“马太效应”式的非常规发展,客观上不断加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同样由于这种“马太效应”,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科学地认识农村教育落后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农村教育的新思路。

认识误区之二: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办学条件不足,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投入,下大力气改善农村教育的设施设备。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学校硬件建设成了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于是乎,人们便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之间想象出一条“因果链”,其直接的后果是使一些决策者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认识上过于关注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提升。事实上,农村学校的软件建设不仅更紧迫,而且难度也更大,提升农村教育发展的软实力需要更强的决心、更多的智慧、更新的措施和更大的投入。

认识误区之三: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捷径”是城区名校的“示范”和“幅射”,通过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输出”品牌、管理、师资甚或文化,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这种认识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囿于传统的教育发展思路,使得农村学校失却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从而处于基于消极等待的被动局面。应该看到,办学水平的提升,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外力推助,一是自我成长。国内外有大量的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获得成功的案例。事实上,那种带有本土化特质的农村学校成长路径或模式更具有生命力和示范性,而恰恰是这一点,并没有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制度突破

现有的制度设计适应了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在教育公平成为教育核心诉求的今天,必须基于新的教育发展任务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教育公平已成为新的核心诉求,而这种诉求的付诸实施是以教育均衡为前提的。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问题的实质在于:教育均衡化究竟要“化”什么?历史形成的城乡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如何得到有效缩减?任何学校的发展,都必然体现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所谓的教育“硬件”,通俗地讲就是“有钱能办到的”,而所谓的“软件”便是“有钱也未必能办到的”。在财力相对充裕的今天,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不是硬件,而是“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最集中、最典型地凝聚于师资水平上。1922年创办的春晖中学位于浙江上虞农村,因揽经亨颐、朱自清、李叔同、丰子恺等众多大师执教而享誉海内。城乡教育的差异,在本质上并不是城乡学校硬件上的差异,而是软件上的差异,是诸如师资水平这样的软实力上的差异。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之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必须充分认识到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之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紧迫性,必须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之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围绕着城乡教育师资资源均衡化这一新使命,我们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_解放思想心得体会_网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解放思想心得: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

实现“三大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

谢清纯(作者系醴陵市委书记)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勇于突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过程。醴陵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通过实现“三大突破”来大力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

要在目标确定上实现突破。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目标确定上突破前人、突破自我、突破惯例,用更高的标杆、更新的定位来引领发展,指导工作。醴陵有过辉煌的历史,有“老大哥”之称。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老大哥”逐步被“小弟们”赶超,以致被挤出湖南经济强县前三。深刻反思,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是主要原因。在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前,只有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加快发展,确定更高更大目标,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

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醴陵要重新崛起,重点是在抓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两大工作上,做好这两个重点工作的“牛鼻子”就是招商引资。一是有新观念。突破经济上的排外情结,把“外人”当成“自己人”,把“生客”变成“熟客”,敞开胸怀,用全新的理念、最优的政策来招商。二是有好环境。通过构建一流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亲商、爱商、护商氛围,吸引外来客商和投资者。三是有严机制。创新领导联系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工作任务全面量化。创新考核指标机制,对招商引资的考核从看报表调整为看现场、看效益、看影响、看带动力。

在转变作风上实现突破。思想解放最终就是要在转变作风上实现突破。首先是增加压力,强化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但自我加压,更勇于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压力制造商”。其次是激发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形成活力。在用人机制上,切实推行轮岗和竞争机制。同时,打破干部升迁的时间、资格限制,人尽其才,充分激发干部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学生暑期贫困乡村教育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乡村,全文共 1814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暑期贫困乡村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这次支教活动中我们通过深入小学教学、幼儿园启蒙助教、了解学科安排,家庭访谈直视百姓教育观点,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当地教育水平并且通过开展课堂教授知识、座谈会等方法普及文化,提高教育水平。最后支教的圆满成功使我们信心倍增,得出支援贫困农村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当地对教育的足够重视并且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像我们支教就是一次重要途径。

引言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出青壮年文盲1.8亿,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仍有400万的失学儿童,其中大多数是因为家庭贫困难以支付学费导致辍学的。

此次调研重在发展贫困农村基础教育,以自身切实行动研讨当地教育水平,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调查当地平均文化水平,然后通过在当地小学以及幼儿园两地教学得到的切身体会,进一步与学校和启蒙教育机构研讨教育弊端,从社会各个方面剖析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认知度,以及以支教形式提高当地文化水平。

本文

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规范化,但繁华城市和贫困乡村教育的差距依然不可忽视。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贫困乡村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落后的局势,因而提高当地孩子的科技文化水平是唯一的出路。

XX年的7月xx学院的13名同学踏上了探讨支援贫困乡村教育发展的途径的道路。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以及全体队员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对安庄小学、智星幼儿园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通过深入小学教学、幼儿园启蒙助教、了解学科安排,家庭访谈直视百姓教育观点,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当地教育水平并且通过开展课堂教授知识、座谈会等方法普及文化,提高教育水平。

课堂教学调研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减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乡间的教育质量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上,差距尤为明显。首先,我们来看看幼儿教育:

本次支教地点为禹城xx镇的安庄小学xx幼儿园。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分别在和设园。

幼儿启蒙教学

景庄幼儿园设立在园长自家的院落中,从外观上看,除却幼儿园的标志和门口的围栏,与其周围的民宅并无差别之处,为北方典型农村宅院。从308国道下来,向南直行不足400米,即为院落的所在,院落前有一马路, 经观察,可以说是本村的一条主要道路,交通相对来说较为方便,但存在着交通隐患,总结如下:门口无明显的标牌提示,无减速慢行或是前方学校的标志;门口道路较窄,车辆时有来往,而园方仅设一道竹木围栏,无法保证儿童安全;放学时,门口人员聚集,易产生交通事故。

院落有两间房,分别为大班和中班的教室,小班位于一个小的房间内,与中班的教室相通,另有一间通向中班,安置着一张大床,供儿童休息。院子为儿童游戏活动之所,布置有玩具和滑梯等游戏设施,地下铺有橡胶地板,防止儿童跌倒摔伤,但已经很脏了,应该是较长时间未清理了。院落的西南角上为厕所,是典型的农村坑式的厕所,我们认为这里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院子东侧为一小厨房,每天有老师轮流做饭给中午留园的小孩吃。

xx幼儿园内孩子有50来个,其中最小的刚刚两岁,最大的要上学前班了。大、中班内的孩子年龄相近,而小班的孩子年龄相差太多。园内共有3位老师,分别各带一个班,老师的资质经观察,与城区的幼儿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老师的教学并未分工,主要是教授语文、数学,并没有系统教授英语、音乐、绘画、舞蹈等课程,因此,园内的教育较为单一。并且,由交谈得知,由于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多认字、算数,并不愿孩子学一些舞蹈等,园内教师也就渐渐形成了以上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由于城乡家长的思想观念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城乡间幼儿教育水平,使其差距愈发明显。

园内教学用具十分简单,黑板甚至有用木头上刷黑漆来制作的。平日的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计划,多数是随老师而定,十分随意。教学用书缺乏相应的统一性,各种版本都有,十分混乱,并且损毁状况严重,可见,儿童缺乏相应的爱惜书本的教育或是这方面的教育程度稍有欠缺。在我们在我们给院内的孩子上美术课时发现,给孩子使用的彩笔、蜡笔、彩色铅笔等用品十分欠缺,可见,这类易耗用品更新缓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幼儿园的资金问题。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乡镇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整改报告_整改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意见,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720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整改报告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

受县政府委托,我就全县《山区乡(镇)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的整改情况做如下汇报,请予审议。

2010年10月28日,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山区乡(镇)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指出师资问题已成为困扰山区乡(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对此,县政府十分重视,针对山区乡(镇)生源分散、学校分散、教育资源分散的实际,从加快盐都崛起、构建和谐叶县的高度出发,对我县山区教育进行了专项调研,深入基层、深入学校,听取汇报、查看实情。调查中发现,山区乡(镇)教师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教师人数的70%以上,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存在,这些都制约着山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县政府与涉教部门负责人一起,针对我县山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逐条分析,认真研究,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多策并举,确保山区学校师资充裕

(一)双管齐下,保证山区学校教师数量。一是在充分把握山区乡(镇)师资状况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和“保证山区乡(镇)教育发展基本需要”的山区学校教师配备原则。要求有关部门要根据山区学校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各学校实际编制。并规定任何单位和部门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山区乡(镇)中小学教师编制。二是对全县山区乡(镇)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适度增加弹性,定期核编,随时调整,既不让过多的编制成为财政负担,也不让过少的编制束缚山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样,为山区学校有充裕的教师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倾斜政策,改善山区学校教师结构。由于受省定教师编制的影响,我县自XX年以来,未成批次招录过教师,致使全县教师已出现了结构性断层,山区学校尤其严重。县政府为改善这种状况,促进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建立了教师队伍纳新长效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时招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实行到山区学校服务制度,新招录的教师至少到山区学校任教三年。二是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山区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育内部活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县城镇学校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2010年起,城镇学校支援边远农村薄弱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的做法,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支援工作以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为主,采取支教教师评先晋职优先的措施,引导城镇教师有序向山区学校流动。

种种措施,为从根本上改善山区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供了政策保证。

二、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为提升山区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山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一是结合当前教育工作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素质为主线,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实施新一轮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此,我县制定了《新一轮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从2010年开始,计划用五年时间,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活动坚持全员性和均衡性原则,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新教材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班主任岗前培训、小学英语音体美教师培训为主要内容,将培训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同时,组织省、市、县骨干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山区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山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二是加强山区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校本研修是引领山区教师立足本校实际,发现、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进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依托“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我们制定了山区乡(镇)校本研修工作实施规划,以此来督促、指导山区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提升山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三是在提高山区教师教育教学艺术水平的基础上,以师德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对山区教师重点开展“扎根山区,献身山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从而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山区教师队伍。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